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1章 机构改革(三章合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491章  机构改革(三章合一)

    在杨大伟在云省推行廉价房试点之后,派系背后的一些大佬给杨大伟下绊子,把机构改革的任务交给杨大伟。其目的无非是想借此给杨大伟难堪。

    毕竟杨大伟在常委会上提出的廉价房议案,可是把不少利益集团得罪了。

    杨大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好跟儿子杨国华进行商议。并找来手下的智囊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拿出了一套新的机构改革方案,一反之前从合并部委撤人方面出的老路,而选择了根据市场需求,对行政审批权限做全面的审核,以确定那些行政审批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废除。

    在这一番运作之下,杨大伟机构改革草案,列出了需要撤出废止的行政审批项目有数百种之多,并且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进行说明,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机构改革才有实际意义。

    杨大伟的这一举动,顿时把整个高层都给震惊了,谁也没有想到杨大伟居然弄出这么一场大动静来,这样的举动虽然没有威胁到某一个常委成员的利益,却实实在在地让整个政府的权限一下子缩水很多。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的举动也反映出来杨大伟的一部分态度来,杨大伟虽然以前没有什么背景,但是现在也是实实在在的常委,正国级的领导人。

    在杨大伟看来,政府工作是可以做的,但是黑锅是不肯背的。你们不是要谈什么机构改革嘛,不是要让我负责嘛,那我就给你们从根子上治一治,看看最后头痛的人到底会是谁?反正我不在乎后果,如果出现问题,大不了做回平民百姓。

    杨大伟的这种心态,可是把中央的几位大佬都吓坏了。

    事实上,每一届新政府,往往都是走进行体制改革的时机。自改革开放以来,每隔一个阶段,中央都会对政府部门进行一些调整。简单回顾一下就不难现,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改革之路。

    为什么要实行大部门体制?可以用数据来说明一下华国的政府部门臃肿到什么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的部委曾一度超过百位数。

    政府曾经进行过多次行政体制改革,每次改革的内容都以精简机构、减少人员为主。

    改革初期一下子精简了数十个部门,二十世纪末再次大规模机构改革,国务院的四十个组成部门,几乎裁掉了三分之一,仅保留二十多个部门,绝大多数管理部门都撤销了。

    这种机构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接连不断地对政府机构进行一次次大手术,无疑反映了当时行政体制是极不正常的。

    然而,以往改革的落脚点基本上是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行政机构设置的弊病。每次改革后,又会出现机构膨胀之风,机构改革已被形容成了改了一批催生一批,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时至今日,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仍有组成部门二十八个,特设机构一个直属机构十八个、办事机构四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十个、直属事业单位十四个。另外还有一百多个议事协调机构。

    单纯从数量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华国政府部门设置就显得太多了。

    历次改革都是不彻底的,也反映出国内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包袱的沉重。因为它是由计划体制转型而来,而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缺乏有效的管理。

    现在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来,在功能上仍然强调指挥、控制,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设置过细,政府机关管理过于微观、具体,统得过死。

    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过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成为时下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配套改革的一大难点。  除此之外,机构过多还带来了一个必然的副产品,就是高行政成本。

    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就是公务员数量庞大。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国民认为,华国的公务员数量过多。按照公务员的比例指标来看,华国公务员数量比一些发达国家要多上几倍。

    比较而言,大部门体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体制模式,此次机构改革的思路,依然是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一部分部门先动起来。

    但是这次依然没有改变以往的做法,杨大伟对此看得很清楚,而杨国华看得更清楚,至于说全国的老百姓,其实看得最清楚,不是不好改,而是大家都怕得罪人。

    杨大伟的心里面自然就有些怨言了。这种事情为什么就让我来做?有好事儿的时候怎么不想着我?那么既然你们都让我顶杆,我也就认了。我不但要顶杆,还要顶个大的,索性把这个问题从根子上给你们解决问题,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有这个魄力,敢通过这个议案?

    此时依然执掌国务院大权的姚总理看到了杨大伟关于机构改革的提案之后,立刻就有些反对意见了,不过他的眼神儿里面倒都是笑意,很显然他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

    总理秘书在一旁倒是没有敢接这话茬儿,不论是副总理杨大伟,还是杨国华,这父子两个都不是好惹的,尤其是同一号首长关系很不错,随便议论他们,很难想象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高层中的权利博弈也是非常严重的,不过是在外人眼里看着并不明显而已,这一次大家推举杨大伟出来顶杆,谁知道杨国华居然根本不理会这茬儿,一下子就击中了他们的命门,毕竟要从取消六百八十项行政审批项目上动手,确实是会吓人一大跳的。

    举个例子吧,如今国内一个省级城市中的行政审批项目,实际上也就是在上千项左右,杨大伟来了这么一招儿狠手,几乎是将五成的机构给削减掉了。

    其实客观地来讲,这是一项非常有效果的改革方案。原因也很简单,权利范围减小了,可以捞钱的范围就小了,权力的争夺集中了,官僚的数目就减少了,这样一来,由于最终决定权的数宴减少,,有能力竞争的官员就少了,机构数量自然会减少,没有实惠的部门即便是不需要裁撤,也会自动消亡掉,即便是没有自动消亡,也就渐渐地推出整个官僚体系成为一种摆设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培养官僚是有成本的。在基层,一个掌握了实际权力的县处级官员,如果不是情况特殊的话,没有几百万以上的运营成本,基本是很难出头的,这也就是大家挤破了头都想要往可以掌握尽可能多的行政审批项目的权利部门运动的原动力。

    只有掌握了别人的痛脚,才有生财之道,如果没有了这个吸引力,那么就凭处级干部的那一点儿死工资,谁会愿意去干那种劳神费力的事情,还真以为人人都是想着去为人民服务啊?这话说出来,也就是没有判断力的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才有可能会相信。

    因而当杨大伟提出了这个解决方案,并且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作为证据之后,大家竟然找不到一点儿可以反驳的理由,唯一可以阻挡一下的,那就是所谓的稳定压到一切原则了。

    所以,一号首长李国富主席站出来充当这个和事老儿,表示杨大伟同志的方案虽然是解决之道,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可能会难以预估,所以此时还是不宜操之过急为好。

    这样一来,机构改革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搁置下来了。毕竟这事情是明摆着的,你们让人家全权处理此事,人家杨大伟拿出了解决方案,可是你们又说不可以,这个不符合国情嘛这不是戏弄人家吗?正国级领导人的面子也不是这么甩的

    杨大伟回到家里的时候,跟杨国华提起此事的时候,就说道:“此事如果他们再不投票表决的话,那我就直接推行了。毕竟眼下过了年就是全国人大了,如果不能够在**上通过提案,那么机构改革的事情就又要拖上五年或者十年。”

    杨国华很理解老爸杨大伟的心中想法,毕竟杨大伟是个做事的人,这一次祭出了以进为退的法宝,实际上多半儿是被他们那些人挑起的,再加上他心里面本来就对于某些人和某些人有些不满,所以这一次才做出了这样的出人意料的举动。

    换做是平时的话,杨大伟即便是受点儿委屈,也不大可能公然反将高层一军的,这不符合他的一贯行事法则,也是让大家都大跌眼镜的最大原因。

    “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机构改革也确实很重要”杨大伟最后表明了自己态度。

    杨国华心里腹诽不已父亲不可能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他不过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已也就是要表示一下常委的威严,并不是要屈服于某些人的yin威。

    “既然事情还是要做的,你还是要继续干常委的,那么这件事情总是需要自己动手,不需要留给大家一个尴。”杨国华对老爸杨大伟表示道。

    “我也是这个意思,适当地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就可以了,僵持下去,确实不好,大局为重”

    杨大伟微微一笑,虽然说大局为重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时候,这确实是比较沉重,也迫使很多人做出让步,虽然这个让步的初衷并不一定真是为了所谓的大局。

    “利益决定一切,所以这一次的机构改革,总是要有成效的。”杨国华向老爸杨大伟建议道,“我也有一个提议,供老爸参考。”

    说着杨国华就将一份儿早就准备好了的材料交给了杨国华,让老头子过目

    杨大伟翻大致浏览一下之后,就有些惊诧地问道:“成立建设能源部和国土资源部?”

    杨国华点了点头,表示正是如此。

    其实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早就提出了关于成立国家能源部的设想,并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上报了有关部门,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人认同而已。

    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这些研究人员们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并没考虑职能设立的科学性到底有多大,只是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看,设立能源都有利于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以及对能源工作的统一管理,而且有一点很关键,外国基本上都有类似的机构。

    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引起高层的重视,但是杨国华就注意到了,而且他把这件事比较当成一回事儿。

    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偏差,华国将继续走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前列。然而,华国经济社会展中的内外部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国际能源巨头并不希望华国的能源产业崛起,他们对华国的能源产业进行打压,且愈演愈烈,环保指责也花样儿翻新,华国能源战略面临严峻挑战;内部,高行政成本与低行政效率并存的现状,使得现有的政府机构体制成为社会各界诟病的焦点问题之一,并产生了改革的内冲动,不改不行。

    在建议书当中,杨国华建议在此轮机构改革中,把能源部门作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他的设想构架之下,即将成立的能源部,将整合国家改委、国资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电监委中有关能源的职能,以及统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国有能源巨头。

    杨大伟看了杨国华的计划书之后,也是大为震撼,心道儿子还真能搞,一下子就向这么多部委动手,而且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部委,这一刀如果切下去的话,确实能够收到奇效,至少很多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会获得解决。

    但是麻烦也是很多的,就是因为仅此一项工作,所需要牵扯的部门就够让人头痛了。

    其实在计哉经济时代,华国也曾设立过能源部,但随着其职能逐步下放给国有企业,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原能源部就宣告解散了。

    然而,对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华国而言,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能源管理体制涉及石油、煤炭、电力、核能等重要领域。目前的管理体制,实体是在国家改委内设的仅三十多人的能源局,只是一个司局级单位,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公司等大型能源企业,却都是部级或副部级建制,缺乏一个在行政制度和管理权限能够对能源进行系统协调的机构。

    国内的官场上,本来就是一个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乱了规矩的事情,绝对会受到众人的围攻。

    为了公家的事情,去做得罪人的事情,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能源管理又是多头并举,处于国家改委、商务部、电监会多头监管的状态。以电力管理为例,有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改委、国资委三大部门在管,上面还有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石油和煤炭的管理则更为分散。

    在谈到国家能源部门的设置时,杨国华说道:“并非是那么简单的。也不是说简单地建设能源部就解不了,而是要同时组建能源委员会和能源部。”

    “关于这一点,我也是经过深入的分析测算的,并不是随便提出来的。“杨国华在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即便是跟老爸在讨论,也是非常认真的,由于能源问题的科学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必须要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这是国务院咨询、准决策机构;而能源部则是执行机构,接受能源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一块儿的工作依然是做不通的,而如果能源战略问题不得到及时解决,几年之内,就会让你们尝到对此问题重视不的的苦果。我说这话,也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诸多判断在其中的。

    杨大伟听了之后有些担忧,儿子杨国华给他的建议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了,加强国家能源战略的问题日益凸现,建立一个统一的能源主管部门也是应当的,事尖上高层内部也有小范围地议论此事,不过并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最重要的一点争议,主要就是集中在能源部的职能范围上,毕竟这么大的动作不是小事儿。但应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新的能源部不会回到原有的机制构架中,而会将重点放在提高能源领域的决策水平上来,否则的话,就不可能起到实际作用,而仅仅是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僚机构而已。

    “这个方案,还是很有参考价值”杨大伟觉得儿子的建议其实确实很有价值,如果能源问题一下子解决好了,那么依照这个思路,交通、国土建设、农业、文化、金融部等体制的建立,也就顺理成章,有了可以参考的模式了。

    制定大部门体制改革方案,最重要的是从市场经济展、社会展的现实需求出来考虑,条件相对比较成熟,便可以列入改革日程,而杨国华一向对于能源产业非常重视,尤其是在海外拥有大量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储备,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那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即便是高层们看到这份儿计划”也不能不谨慎对待。

    再有一点,就是尽管杨大伟前面来了一招儿以进为退,弄得大家平不来台,但是杨大伟自己很清楚,如果不进行机构改革的话,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确实是比较重了一些。

    关于这儿问题,虽然从财政供养人员占人口比重来看,国内政府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并不多,甚至还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国家。

    然而最重要的问题是,这比重不高的人群却耗费着巨额的行政成本,在同世界各国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说是高的离谱儿。

    既然作为人民公仆,就不应该活得比老百姓滋润,可是现在的情况刚好是相反的,这就很有问题了,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合并精简机构,能把职能重合的部门省略,通过缩小机构规模从而节省行政事业经费开支,还可以精简人员,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各部门之间原来职能交叉相互推谭责任的情况。

    因此杨大伟在为自己扳回了一局之后,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担子既然没有人愿意挑起来,也没有人挑得起来,那么自己就责无旁贷了,这也是他从政的初衷。

    既然身为国家领导,那就必须以大局为重可以想到,国内随着建设度的大大提升,社会经济的迅猛展,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也会滚雪球一般地膨胀起来,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协调提统的总揽全局的部门来组织这件事情,将能源需求和能源战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是会出大乱子的。

    在经过了一番仔细的琢磨和修改之后,杨大伟将一份儿新的机构改革草案抛了出来,在常委会上交给大家传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